咱今儿聊聊东汉末年那个大名鼎鼎,哦不,臭名昭著的董卓。这人呐,因为 “董卓进京” 这事儿,在历史上那是牢牢占了一席之地。不过可惜,他这名声,可全是坏的,大家都叫他 “嗜血魔鬼”“残暴莽夫”。像他这样恶名远扬的人,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东汉末年最高政治舞台的呢?咱借这机会,好好唠唠董卓崛起背后的故事,也跟大伙探讨个理儿:啥事儿都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管是天使还是恶魔,都不是一下子就成的。有了这认识,咱再看历史,就能用更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好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就看得更客观、全面、深刻了。
董卓的崛起,得从他遇上 “凉州三明” 之一的段颎说起。这段颎,那也是个厉害角色,敢伪造圣旨,为了打胜仗啥手段都使得出来,就跟东汉版的 “李云龙” 似的。段颎当上护羌校尉后,把平羌的事儿干得风生水起,可没想到被上级诬告,召回洛阳 “改造”。好在他本事大,也会做人,没多久又被提拔成了并州刺史。到了并州,段颎就碰上了董卓。这董卓之前在凉州刺史手下干过,抓盗贼那是一把好手,段颎一看,嘿,这小伙子雷厉风行、年轻有为,打心眼里欣赏。于是,段颎就把董卓推荐到了三公之一的司徒府,当了从吏,这就相当于宰相的私人秘书。可别小瞧这事儿,在东汉,官场的门槛可高了,主要靠 “举茂才” 或者 “举孝廉”,也就是推荐才能进去。段颎这一推荐,就相当于给董卓递上了仕途的入场券。而且三公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他们身边的人,往后仕途往往都挺顺,还容易形成圈子文化。从这开始,董卓就有了进入高层政治圈的机会,慢慢积累人脉和资源,为他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之后呢,董卓大概就在京城潜心学习,侍奉领导。一直到公元 184 年,他才又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当时,凉州的局势可不太平,豪族们和羌人勾结,在金城郡找到了边允和韩约这俩有影响力的同盟,一起发动叛乱。这叛乱可不得了,金城太守陈懿被杀,边允和韩约摇身一变,成了叛军的军政领袖,把西北的战火越烧越旺。朝廷一看这情况,赶紧派兵镇压,董卓也参与其中。在平叛过程中,董卓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比如说,有一次他的军队在望垣峡北面被羌人和胡人的数万军队包围,粮食也快没了。这要是一般人,估计就慌了神,但董卓不,他想出了个妙招。他假装让人去捕鱼,实际上是在回撤的必经之路上修筑堰坝截断河道,然后带着军队从堰坝下面悄悄渡河。等敌军发现追过来的时候,他下令挖开堰坝,河水猛涨,敌军根本没法渡河追击。就靠着这一手,董卓带着军队全身而退。当时朝廷派出去的六支军队,其他五路都吃了败仗,损兵折将,唯独董卓这一路毫发无损,还驻扎在了扶风郡。就因为这战功,董卓被封为斄乡侯,封邑千户。这一战,让董卓在朝廷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也让他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从这儿能看出来,董卓这人不光有胆量,脑子也灵活,懂得随机应变,在战场上能抓住机会取得胜利,这也是他能一步步崛起的重要原因。
随着时间推移,叛军虽然被打败了,但分裂成了三大势力:韩遂领导的金城集团、马腾的凉州主力、宋建的河关群盗。这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可董卓呢,自公元 184 年羌乱开始,这四年间,他手里的实权那是越来越大,嫡系部队也养得兵强马壮,根本不是轻易能动摇的。这时候的董卓,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权力和地位。当时朝廷对他也很头疼,想制衡他,却又力不从心。一方面,东汉国势已经衰微,没什么实力去压制董卓这样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又怕逼急了董卓,惹出更大的麻烦,所以只能采取安抚的策略。可这反倒让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集结了李傕、郭汜、徐荣、杨定、张济、胡轸、段煨等一帮骨干。这些人里,除了徐荣是辽东人,其他都是凉州人,而且董卓还招募了大量武装力量。到这时候,董卓崛起的过程基本就清晰了。他能成功,既有贵人提携,像段颎的推荐;也有领导信任,在战场上给他机会立功;再加上当时东汉政权腐朽,管控乏力,给了他可乘之机。
展开全文
那董卓这人到底是啥样的性格呢?他出身陇西临洮的豪强家族,家里有钱,这也养成了他豪爽的性格。他不光豪爽,还心思灵活,特别喜欢到处游历,见多识广。你想啊,多金、豪爽、心思活泛、见识又广,这些优点让他和当地羌族首领的关系处得特别好。他经常豪爽地招待羌人,甚至把家里的牛羊都拿出来馈赠给他们。到了壮年,董卓更是身强力壮,骑射功夫娴熟,羌人既爱戴他,又因为他那暴烈的脾气有点怕他。靠着羌人的这种感情,董卓慢慢成了羌人首领,好多日子过得艰难的羌部落都来归顺他。而且他还招募地痞流氓当手下,在当地那就是个地头蛇。有了黑道上的根基后,他又谋求正道身份,当上了州兵马掾,带兵巡边,维护治安,就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派出所长。这黑白两道的身份,让他政绩特别显赫,慢慢就成了陇西黑白通吃的风云人物。这也应了那句 “强龙难压地头蛇”,外来的官员根本压不住他这样根基深厚的地方豪强。就这么着,普通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仕途,董卓却轻轻松松就走了进去,不得不让人深思。一直到汉桓帝末年,他迎来了一个重要机遇,获得了 “六郡良家子” 的身份,进入了禁卫军。这 “六郡良家子” 可是汉武帝为了褒奖忠勇子弟专门设立的编制。进了禁卫军没多久,在公元 167 年,董卓跟着张奂平定东羌,立下战功,被升为郎中,成了正式官员。这时候,董卓展现出了他在官场上的智慧,他得到了丝绢九千匹的赏赐,却没自己独吞,而是全部分给了和他交情好的兄弟。就这一个举动,就能看出他很懂得收买人心,为自己以后的发展铺路。从那以后,他先后担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这些可都是省部级的要职。而且他的官职大多都和军事前线有关,经常要和匈奴、羌族、西域民族打交道。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董卓被调往前线救火,不过一开始他的表现不太好,没能马上扭转局势。但也正是参与平羌这些事儿,让他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一方大员。
总的来说,董卓的个性和经历可以总结为:家里有钱,性格豪爽但又暴躁,喜欢交朋友,武艺高强;心思细腻,为人精明世故,知道什么时候该取舍;对机会有着敏锐的嗅觉,一旦抓住机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啥底线都能突破。这样的人,你很难一下子就判断他是善是恶。但有一点很清楚,一旦他掌握了权力,那破坏力可就大了去了。他虽然豪爽大方,可本质上缺乏自制力,一愤怒起来根本容不得半点委屈。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不少像董卓这样的人,他们一开始可能挺受欢迎,可一旦情绪失控,做出啥事来都不奇怪,所以和这种人交往,可得小心谨慎。在历史记载里,董卓常被描绘成粗鲁莽撞的形象,但实际上,他非常通达人情世故,还特别擅长用一些小聪明。他靠钱财开路,到处结交人脉,把凉州的豪强和匪首都收揽到自己手下当将领,他手下的兵士大多都是悍匪和地痞流氓。这样一帮人凑在一起,早晚得变成亡命之徒,你根本别指望他们讲道理。后来董卓的种种行为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连老领导皇甫嵩、张温的面子都不给,完全就是小人得志的模样。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董卓却根本不把这些规矩放在眼里,怼起人来一点情面都不留,谁要是不服他,他马上就动真格的。他还驻扎在河东,眼巴巴地等着汉灵帝去世,就想着趁机捞取更大的利益,一点臣子该有的风范都没有。有人可能会说,在乱世里,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势力也无可厚非。但董卓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他自私起来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敬畏之心,什么事儿都敢干,完全是为所欲为。他大方地给别人好处,那是为了收买人心;可要是对方让他觉得自视过高,不把他放在眼里,他马上就会采取极端手段去压制人家。从这些方面来看,董卓骨子里就心术不正,一旦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必然会给天下带来灾祸。所以啊,咱们在认识人的时候,可一定得看清对方的本性,千万别把狼当成忠犬去培养,不然最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好啦,今天关于董卓崛起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要是觉得这内容有点意思,麻烦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保准您往后财运亨通,干啥都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