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多文化典籍付之一炬,汉代治《尚书》者已不能确定黑水之所在了。班固《汉书·地理志》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于益州滇池下记“有黑水祠”,但不言有黑水。这种暗示引起后代学者的诸多猜疑,于是有人就认为黑水在我国西南地区。如大通河、金沙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或伊洛瓦底江、澜沧江诸说。《左传》昭公九年“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句下杜预注云:“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
《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引张辑日:“三危山在鸟鼠山之西,与岷山相近,黑水出其南陂”。据此三危山的记载有二:一为敦煌境内,一为甘肃鸟鼠同穴山西南。一些学者采取以山证水的方法,于我国甘肃西北或西南地区求之,如疏勒河、党河、张掖河诸说。
明朝人李元阳虽不囿于经文注疏,撰《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黑水”。徐霞客实地调查,证实了来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纵贯西北至西南,最终独流汇入南海,并将今保山腾冲高黎贡山确认为“昆仑南下正支”,从山川走势的整体认识上突破了前人地理知识的认知范围。
澜沧江流域示意图
至清时学者将此三观点融合、折衷,认为《禹贡》黑水不止一条,而相应的分布在这三地区。其间又产生了黑水有三说与黑水有二说的争执。有些学者认为《禹贡》有关黑水的三条记载分指三条不同的黑水,如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而有些则认为其中的两条指同一黑水,如杨守敬《禹贡本义》、俞正燮《癸巳类稿·黑水解》。
澜沧江
2.《禹贡》中关于黑水的记载有不实之处。《禹贡》中记载的古雍梁地位于今我国西北地区,导川中的南海若以今地名言之,则位于今福建、两广以南,即南中国海。而我国的地理山川,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条能够纵贯西北——西南,最后流人南海的超级大河流。记载与实际的地理情况严重不符。一些学者认为以征实的科学态度而名垂史册的《禹贡》作者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南海应另作别解。于是南海为今青海、扬州东大海或不存在诸说应运而生。
总的说来,从唐到清末,学者们对于《禹贡》黑水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他们一般都难摆脱“以经文证经文”的思维局限,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人们的地理认识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则与古代学者墨守成说的方式有关,对圣贤经典的盲目信从使得他们的视野局促狭隘。但他们对史料的搜罗与细致梳理,为近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一些新颖之见还具有启发作用。
但
黑水城遗址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进一步阐述妙思,形成“视角新,论据新,结论新”的特点。但《禹贡》黑水的位置所在仍是学者关注的主题,他们引用新的考古资料,从新的视角来继续论证这一问题,并形成了与古代学者截然不同的几种新观点。
1.顾颉刚先生的导川黑水为古人假想之水说。他在《(禹贡)注释》(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 1956年)中提出导川黑水是古人假想的一条水,“古时对西边的地理不明,见东边有大海,江、河自西向东人海,因而假想西部一定有几条大水,由北而南流人南海”。南海也不是现在福建、广东之南,和台湾海峡之西南的海。“据《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伐楚,楚人云:‘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当时楚界还未过汉水,而说南海者,可见楚人亦假想南方有海,和齐有北海相同,禹贡的南海也是假定的海”。这种大胆质疑与否定比起那些奉经典为金科玉律的古代学者无疑是一种进步。至于雍梁黑水,他经过严密考证认为是同一条水,即今汉水上游陕西城固县北的黑水。
通天河大峡谷
2.徐南洲的黑水为今甘肃洮河说。他认为黑水为雍梁二州共同的西部边界,既可能是南北纵向的河流,也可能是东西横向的界水。古人既然找不到自北向南贯穿雍梁的黑水,便应在梁州西北与雍州西南的结合部去寻求横向的黑水。而检索地图,今白龙江上游及洮河上游就是这样韵横向河流。因经文已定白龙江为古桓水,故黑水非洮河莫属(《禹贡黑水及相关诸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 1期)。
3.刘建华的黑水为今内蒙澄口以上的黄河说。“这段黄河正是秦国边界上的一条自然分界线,贯穿了雍梁两州。河字的发音如果喉音重音近黑,缘音成字即成黑水”(《论(山海经)所说的赤水、黑水和昆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
4.王宗元、齐有科的黑水为今灵台达西河说。他们利用 1972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在灵台县发掘的一批西周早期墓葬资料,认为其器皿上的铭文“黑伯”即黑水之伯,为黑水地区的统治者。而古华夏族主要活动范围又西不过陇山.,故禹贡雍州西界黑水的地理位置也不会在陇山之西。又据《重修灵台县志》,“达西河即县川之西河,《邻州志》谓梁山黑水者即此”。因此,可以断定黑水为今灵台县的达西河(《试论(禹贡)雍州的西界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5.郑德坤则认为黑水不存在,为古人的臆测之说。“作者盖本《山海经》相同传说叙述州疆,传说不明,载记不详,故其地不可考。后人强以后代之地理知识附之,遂使《禹贡》作者先张骞而出塞,先马援而入交趾,游南海”(《(禹贡)川泽变迁考》,收录其《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0年)。
此外,有关黑水的论述文章还有扶永发《古黑水与三危考》认为三危山为今云南西部云龙县的三崇山,梁州与导川之黑水为一水,即今澜沧江,而雍州之黑水则为今四川若尔盖县境内的黑河(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 2期)。尹世积《禹贡集解》(商务印书馆 1957年 5月)认同清蒋廷锡的观点,认为黑水有三。李长傅首次对古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小结,认为七种黑水说皆不成立,《禹贡》黑水只是古人根据传说而对西陲边地作的种假想,实际不存在(《禹贡释地》,李长傅著,陈代光整理,中州书画社出版 1983年)。
黑水县县城秋色(四川阿坝)
随着黑水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再只局限于对黑水的考证,而是将目光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1.《禹贡》与《山海经》。先秦关于黑水的记载,除了《尚书》外,最为详细的便是《山海经》了。据统计,书中记有黑水共十五条之多。而且两书的著作年代相近,都在春秋战国时期。于是,《禹贡》黑水与《山海经》黑水的关系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并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两书所记意指同一条水,可由《山海经》的记载来求证黑水的所在;另一种认为两书中的黑水是不同的水。多数学者持第一种观点,如顾颉刚先生认为《禹贡》作者在黑水的描述上是照搬《山海经》的观点。张国光认为《禹贡》《山海经》黑水所记完全一致,并详细论证黑水即今金沙江,认为金沙江原本是纵流河川,与今红河交汇,经越南而入今南中国海,只是后来由于地质原因于云
南青蒲口改道东流(《(山海经)西南之黑水即金沙江考》,收录于《(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年 1月)。这一说法吸收地质学科的科学成果,突破了传统的考据式的史学方法,使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但是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杨超认为金沙江改道的地质年代要比《禹贡》早得多,恐怕是猿人时代漫长历史演变过程的事(《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收录于《(山海经)新探》)。学地质出身的刘建华凭着对方位的敏感,重新审视《山海经》黑水与《禹贡》黑水的关系,他认为两者所记不是同一条黑水。《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洋水、黑水出西北隅”。这段话所述方向为现在罗盘刻度盘上的方位,南北和实际方位一致,而东西互换。其描述的黑水应是西汉时的汉水,今名嘉陵江,而《禹贡》中所说的黑水,则是今内蒙澄口以上的黄河(《论(山海经)所说的赤水、黑水和昆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4期)。
2.黑水与民族学。近几年,一些学者已放弃了对黑水之所在的考据式的研究,而从民族学、语言学这一更开阔的视野来看问题。张晟《黑水与华夏文化》(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并用语源学藏汉语言文字对比的方法,认为黑水附近的古昆仑山区(今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带)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人们后来才逐渐迁移至黄河流域。杨兆荣《(禹贡)“黑水”之名的由来与古代氐羌人的关系》((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10月)通过考察古籍中关于黑水的各种记载,认为《尚书·禹贡》所说的“黑水”乃是一个群体概念,并非只指某一江、某一河而言。当古代氐羌人从西北到西南不断迁徙时,他们把家乡中黑水的名称也带到了这条线路上。因此,在我国的西北至西南的区域内,古往今来一直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小黑水。
张掖黑河
这些论说观点新颖,思维开阔,对黑水问题的解决都很有启发作用,但“黑水”归宿依旧悬而未决。
那么,你认为“黑水”是何指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