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一看这4个鬼,就知道不是个好东西。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成语,读音是chī mèi wǎng liǎng,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宣公三年》。
魑魅魍魉的本义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魑魅和魍魎都是传说中的山川间害人的鬼怪。
魑魅是人面兽身四足的怪物,喜欢迷惑人;
魍魎是像三岁小孩的怪物,通身黑红,长耳朵,红眼睛,乌黑的长头发,喜欢吃亡者的肝。
这些鬼怪都是邪恶的存在,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因此,这个成语就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坏人。
小鬼子称呼的由来
自古以来,日本称之为倭国,实际上倭通委,所以实为委国。空口无凭,有证据。
1784年日本福冈市出土了一块光武帝御赐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这一称呼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后才改称为鬼子。
话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和日本谈判。
1895年,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前往日本签署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在签订条约后,日本还安排了一场记者会。
在记者会上,日本人突然对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对联的难题,想要令他出丑,当众羞辱他。
对联的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这是日本人自夸他们的军事和文化优势,以及他们能够单枪匹马地征服中国。
李鸿章虽然被日本人欺负,但是他还是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才华。
他想了一会儿,就写下了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chi)魅(mèi)魍(wǎng)魉(liǎng),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这是李鸿章反击日本人的嘲讽和侮辱。
他把日本人比作偷了大清国皇帝的衣服的小偷,把他们的文化和统治者比作恶毒的妖怪和小鬼。
他还表示中国人民会团结起来,把日本人打败和捉拿。
这个对联让在场的记者都感到惊叹和钦佩。
这个故事后来传回国内,让中国人民都感到自豪和振奋。
从此以后,“倭寇”这个称呼就被替换成了“鬼子”。
鬼子这一称呼再贴切不过。鬼子比魑魅魍魉还要坏。
日本人知道自己被称鬼子吗?
知道,但知道的不多。
知情的,知道这是贬义,但并不能领悟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之义。
并且他们大多受到的教育是从来不曾对这场侵略兽行进行过忏悔,不觉得自己有错。
所以即使知道了历史背景,也大多不觉得是在说他们自己。
这和日本的一个理论相关,就是当一个错误上升到集体错误时,个人就没有错,错的不是个人。
另外,鬼在日本并不是什么太坏的东西,甚至有点可爱的,并且他们本身就偏爱阴暗风,从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就知道了。
特别是“子”这个字,在日本是很可爱的一个字,比如,百合子,优子等等,都表示可爱的意思。
所以,鬼子这一称呼在他们觉得,这是个很可爱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