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5 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鲁新日前指出,经过对青藏公路、青藏输油管道和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的冻土研究,目前,中国的冻土学研究无论是宏观冻土学研究还是微观冻土学研究,都已全面走在世界冻土研究的前列。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冻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青藏公路沿线的多年冻土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成为中国系统研究多年冻土、认识多年冻土的一个开端。
1961年,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开始在海拔4780米的青藏高原风火山冻土、气象观测站进行青藏高原冻土的研究,科研人员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等困难,取得大量的冻土数据和资料。
张鲁新介绍说,冻土问题是目前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几个冻土大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都为解决冻土技术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中国在冻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冻土研究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在多年冻土方面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但是,通过青藏公路的建设、兰西拉(兰州、西宁、拉萨)光缆的铺设,以及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的建设,再加上自己的理论研究,中国的冻土水平已迎头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青藏铁路建设又为中国的冻土研究提供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试验基地,使中国的冻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介绍,冻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主要标志为:在解决冻土的指导思想和工程措施等方面。解决冻土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主动降温、减少传入地基土的热量、保证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从而保证修筑在上面的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在工程措施方面,根据冻土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在稳定的冻土地段,采取以对流交换热为主要作用机理的片石路基结构、碎石护坡结构,同时采用无源重力式热虹吸技术的工程应用――热棒路基结构,而这些工程措施都是在世界冻土区道路建设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运用的。对于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中国科学家采取“以桥代路”的工程结构,如青藏铁路极不稳定冻土区"以桥代路"桥梁由原来设计的50多公里增加到120多公里。
张鲁新认为,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以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为代表的冻土学研究单位在冻土学计算理论、实验理论、实验物理学等领域,开始追上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中国在冻土学研究已全面走在世界冻土研究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