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硃砂 | 中藥圖典
硃砂
Zhū Shā
別名
丹砂、辰砂、丹粟、赤丹、汞沙、朱丹、真朱、光明砂
功效作用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症;眩暈;目昏;腫毒;瘡瘍
英文名
CINNABARIS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大毒
歸經
心經
藥性
涼
藥味
甘
硃砂 拼音:zhū shā 即硫化汞,化學品名稱HgS;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屬三方晶系。硃砂主要成份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 硃砂有無鎮靜催眠作用,認識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 硃砂為汞的化合物,汞與蛋白質中的疏基有特別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和活動。進入體內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腎,而引起肝腎損害,並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目錄
1 性味歸經
2 功效
3 處方用名
4 應用
5 物種名稱
6 又名
7 硃砂中藥化學成分
8 分類
9 地理分布
10 用途
11 藥用價值
11.1 用藥禁忌
11.2 選方
11.3 硃砂的毒性
11.4 硃砂中毒原因
11.5 硃砂偽品的鑒別
12 參看
性味歸經
甘,微寒。有小毒。歸心經。
功效
清新鎮靜,安神解毒。
處方用名
硃砂、丹砂、辰砂、飛硃砂(研末,水飛後用。)
應用
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風,癲癇,瘡瘍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物種名稱
1.礦物名。又稱「丹砂」、「硃砂」、「辰砂」。為古代方士煉丹的主要原料,也可製作顏料、藥劑。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硃砂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弘景 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 唐 白居易 《自詠》:「硃砂賤如土,不解燒為丹。」 元 張可久 《天淨沙.由德清道院來杭》曲:「丹爐好養硃砂,洞門長掩青霞。」中國湖南辰州(今沅陵)盛產此礦物。
2.像硃砂樣的紅色。 宋 梅堯臣 《記春水多紅雀傳雲自新羅而至道損得之請余賦》:「舉臆發硃砂,為瑞應火德。」
3.藥物名稱。別名為「丹砂」、「辰砂」。甘,微寒,有毒。
又名
其它名稱 丹粟,丹砂,赤丹,汞沙,辰砂
考證:出自《本草經集注》
1.《吳普本草》:丹砂,生武陵。采無時。能化朱成水銀。
2.陶弘景:按,此化為汞及名真朱者,即是今硃砂也。俗醫皆別取武都、仇池雄黃夾雌黃者名為丹砂,方家亦往往俱用,此為謬矣。
3.《開寶本草》:硃砂,今出辰州、錦州者,藥用最良,余皆次焉。
4.《本經逢原》:丹砂入火,則烈毒能殺人,急以生羊血、童便、金汁等解之。
硃砂中藥化學成分
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MercuricsulfideHgS),含汞量85.41%,但常混有雄黃、磷灰石、瀝青等雜質。
分類
硃砂
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
辰砂 Cinnabar
形態:三方晶系。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光澤。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斷口呈半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2~2.5。比重8.09~8.2。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者有閃爍的光澤,無味。金剛、半金屬、暗淡光澤。
地理分布
產於石灰岩、板岩、砂岩中。分布湖南、湖北、四川、廣西、雲南、貴州。
[採制]
採挖後,選取純淨者,用磁鐵吸淨含鐵的雜質,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研成細粉,或用水飛法製成極細的粉末。
[化學成分]
主含硫化汞(HgS),其含量在95%以上。有時夾雜少量土質、雄黃、磷灰石等。
[臨床應用]
1.用於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硃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能鎮怯。所以硃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歸、生地黃等配伍,如硃砂安神丸;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養心安神藥配伍;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本品納入豬心中炖服即可。
2.用於驚風,癲癇。本品重鎮,有鎮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治小兒急驚風,多與牛黃、全蠍、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內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用量]
0.1~0.5g;外用適量。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大量久服。忌火煅,火煅則析出水銀,有劇毒。水沸入藥。不宜過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腎病患者慎用。
用途
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我國利用硃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歷史,
硃砂
「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國還是世界上出產硃砂最多的國家之一,近幾年硃砂的市場價格一路攀升。
硃砂,古時稱作「丹」,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汞(HgS),在我國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出產。用這種顏料染成的紅色非常純正、鮮艷。《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著一位名叫清的寡婦的祖先在重慶涪陵地區挖掘丹礦,世代經營,成為當地有名巨賈的故事。由此可見,在秦漢之際,這種紅色顏料的應用廣泛。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中,有不少花紋就是用硃砂繪製成的,這些硃砂顆粒研磨得又細又勻,埋葬時間雖長達兩千多年,但織物的色澤依然鮮艷無比。可見西漢時期煉製和使用硃砂的技術水平是相當高超的。
東漢之後,為尋求長生不老丹而興起的煉丹術,使中國人對無機化學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並逐漸開始運用化學方法生產硃砂。為與天然硃砂區別,古時的人們將人造的硫化汞(HgS)稱為銀硃或紫粉霜。其主要原料為硫磺和水銀(汞),是在特製的容器里,按一定的火候提煉而成的,這是我國最早採用化學方法煉製的顏料。人造硃砂還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外銷產品,曾遠銷至日本等國。
古時辰砂又被稱為丹砂或硃砂,許多古代女子都直接以「硃砂」為名,那一點鮮紅像是凝結了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情怨,十分麗,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辰砂用來磨墨,是可以磨出彩墨的,很像女孩子多變的內心,藏著一份外剛內柔的情懷。
藥用價值
1.《本經》: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
硃砂
2.《別錄》: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痿諸瘡。
3.《藥性論》:鎮心,主抽風。
4.《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治瘡疥痴息肉,服並塗用。
5.《珍珠囊》:心熱非此不能除。
6.李杲: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
7.《醫學入門》:痘瘡將出,服之解毒,令出少。治心熱煩躁。潤肺止渴,清肝明目,兼辟邪惡瘟疫,破症瘕,下死胎。
8.《綱目》:治驚癎,解胎毒、痘毒,驅邪瘧,能發汗。
9.《本草從新》:定顛狂,止牙疼。
10.《綱目》:丹砂同遠志、龍骨之類則養心氣;同當歸、丹參之類則養心血;同枸杞、地黃之類則養腎;同厚朴、川椒之類則養脾;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無所往而不可。
11.《本草經疏》:丹砂,味甘微寒而無毒,蓋指生砂而言也。《藥性論》雲,丹砂君,清鎮少陰君火之藥。安定神明,則精氣自固。火不妄炎,則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氣力自倍。五臟皆安,則精華上發,故明目。心主血脈,心火寧謐,則陰分無熱而血脈自通,煩滿自止,消渴自除矣。丹砂體中含汞,汞味本辛,故能殺蟲,宜乎《藥性論》謂其有大毒,若經伏火及一切烹煉,則毒等砒、硇,服之必斃。
12.《本草正》:硃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入肺可以降氣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無處不到,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祛中惡及瘡瘍疥癬之屬。但其體重性急,善走善降,變化莫測,用治有餘,乃其所長。若同參、芪、歸、術兼硃砂以治小兒,亦可取效,此必其虛中挾實者乃宜之,否則不可概用。
13. 《神農本草》:殺精魅邪惡鬼。用於治療精神失常。
用藥禁忌
1.不宜久服、多服。 2.惡磁石,畏鹽水,忌用火煅。 3.《吳普本草》:畏磁石。惡鹹水。 4.《藥對》:忌一切血。 5.《本草從新》:獨用多用,令人呆悶。
選方
1.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鎮心安神,瀉火養心。主治心火偏亢,陰血不足所致心煩神亂,失眠,多夢,怔忡,驚悸,甚則欲吐不吐,胸中懊惱。2.磁朱丸(《備急千金要方》),重鎮安神,潛陽明目,主治水火不濟之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3.丹砂散(《聖濟總錄》),主治咽喉腫痛。4.硃砂丸(《聖惠方》),主治眼昏暗。5.丹砂丸(《聖濟總錄》),主治風邪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器,飲食失常,疾發撲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發深遠者。6.朱粉散(《聖濟總錄》),主治諸般吐血。7.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主治邪入心包,舌蹇肢厥,或溫毒神昏譫語者。
硃砂的毒性
祖國醫藥學對硃砂毒性的認識,經歷了由「無毒」到「有毒」,到目前「限量」使用的過程。自《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以來,直至明清,對硃砂的毒性,特別是導致慢性中毒的弊端,基本上沒有認識,幾乎均認為硃砂「無毒」。雖然在唐代一些醫家中,曾引起過較大的異議,如《藥性論》言其「有大毒」,但並未引起後世醫家的重視,仍以為其「無毒」。直到明清時期,諸醫家才改變了對硃砂「無毒」的認識,如《本草經疏》中載:「若經伏火及一切烹煉,則毒等砒硇,服之必斃」,不僅指出了硃砂的毒副作用,而且還指出了火鍛可使硃砂的毒性增強。目前中藥學已將硃砂列為「有毒」中藥,且忌火煅。
現代研究表明,硃砂內服過量可引起毒性。由於無機汞在人體內的吸收率為5%,甲基汞的吸收率可達100%。硃砂在厭氧有硫的條件下,PH7、溫度37℃的暗環境中與帶甲基的物質相遇均能產生甲基汞,而人體腸道正具備一條件,故內服硃砂製劑增加了中毒機會。
硃砂在臨床上的主要中毒表現為:①神經系統: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等;②消化系統: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咽喉腫痛,食欲不振,重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③泌尿系統:常表現在中毒後期,血壓下降,心率紊亂或中毒性心肌炎等。汞吸收入血後通過生物膜進入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巰基(-SH)結合,可侵害腦細胞、胎兒、精子、卵子、心、肝、腎等,還可抑制多種酶的活性,嚴重時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硃砂中毒原因
炮製不當 臨床應用的硃砂細粉多半質地不純,甚至顏色發黑,究其原因,可能與炮製不當有關。目前,硃砂的炮製,仍有採用機械化加工,如使用球磨機研磨,這樣會使有毒汞游離出來,所得硃砂細粉就必然發黑。內服這種硃砂,很明顯會導致汞中毒。古法和2000版《藥典》[5]規定炮製硃砂時,均要求先以磁鐵吸去鐵屑,然後以水飛法不斷加水研磨,方可得到紅色細粉正品硃砂。這樣炮製後的硃砂,游離汞和可溶性汞鹽的含量最低。 因此,臨床選用硃砂應以外形光明無雜者為佳,其炮製應以《藥典》規定的水飛法為準則。
劑量過大 硃砂鎮心安神,常用於風痰諸癇、,精神恍惚、口吐白沫等證。臨床對癲癇等精神疾患治療時,常大劑量口服硃砂,致使中毒者屢有發生。2000版《藥典》明確指出,含有硃砂的藥中,硃砂含量應為0.1~0.5g,因此日服用量不能超過0.5g。
服用時間過長 臨床有患者因患頑固性失眠症而長期輪換服用硃砂安神丸等含硃砂製劑,結果造成慢性腎功能衰竭。有學者計算了,當人體汞的積蓄量達到100mg時即可發生中毒反應。按照汞在人體內代謝速度推算,每天吸收10mg汞,經過10.5天即可達到100mg的體內積蓄量。因此,對一般患者,連續服用硃砂及其製劑的時間不宜超過7天。
製備服用方法不當 治療失眠症的中藥湯劑中,一些中藥常用硃砂包衣,以提高其安神作用,如朱茯苓等。這些藥常與其它中藥一起入湯劑同煎,結果造成汞中毒。因此,硃砂入湯劑時,應用煎制好的藥液或溫開水沖服,禁止與群藥同煎;硃砂掛衣的藥物不宜入湯劑。同時,硃砂應避免與含鋁成分的藥物(如明礬)同用,也不宜將硃砂置於鋁器中加水研磨,或盛放在鋁器皿中。因硃砂與鋁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灰色的鋁汞齊,而導致中毒。
配伍不當 研究表明,含硃砂的中成藥不宜與碘化物、溴化物配伍同用。兩者同時服用可在腸道內生成碘化汞或溴化汞,毒性大大增強,可導致藥物性腸炎。而最有機會混合使用到這三種藥物的要數神經衰弱和失眠患者。因此,患者服用含硃砂的安神中藥時,一定不要同時服用三溴合劑之類含溴化物的西藥。 體質因素 研究表明,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小兒,更易出現汞中毒的情況。因此,《藥典》規定,肝腎功能不全者禁服。小兒臟腑嬌嫩,應盡量少用或不用。 綜上所述,硃砂在臨床應用中,功過兩分,既發揮了重要的醫療作用,又對人體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後果,其中毒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臨床應用時,只要嚴格按照《藥典》規定使用,並對硃砂開展深入系統的毒理學研究,尤其注意硃砂中汞對中樞神經系統、腎臟及生殖系統的毒性作用,即可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硃砂偽品的鑒別
硃砂為汞化合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為常用的重鎮安神藥。今發現一種硃砂偽品,其性狀、理化鑒別如下。
1性狀鑒別
1.1 正品本品為塊狀或顆粒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或暗紅色,具光澤,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有閃爍的光澤,無臭,無味。本品水飛時,片狀或顆粒物易研碎,其混懸液呈硃紅色,乳缽底部無殘渣。
1.2偽品本品粉末狀,呈暗紅褐色,略帶少量規則顆粒,顆粒具光澤,體重,質堅,無臭,無味。本品粉末處之染手,直火加熱,暗紅褐色迅速褪去,呈銀灰色的粉末。水飛時,其顆粒不易研碎,其混懸液呈黑褐色,傾盡混懸液後,可見一層銀灰色的砂狀物。
2理化鑒別
2.1正品取粉末20g,裝入密閉管中加熱,管壁上出現黑色硫化汞,但加入碳酸鈉共煮時,則可見金屬汞球。
2.2偽品同樣取粉末20g,裝入閉管中加熱,管壁上無任何物質出現。
綜上所述,偽品在性狀上與硃砂有顯著差異,理化試驗表明其中未含有汞成分,故此物不是硃砂。請各位同行在實踐工作中注意甄別,以免誤用。
參看
《中藥學》- 硃砂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硃砂」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C%B1%E7%A0%82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硃砂」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2個分類: 中藥 |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