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那么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老人节和重阳节一样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的原因主要源于其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敬老节,定于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并在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一直沿袭至今。重阳节因《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为重阳,也称为重九。这个节日不仅有着登高、赏菊等传统习俗,而且因为“九”在数字中为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秋季又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人们常于此日举行祭祖和敬老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老人的重视和尊敬,重阳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成为了一个专门用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1989年,中国政府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并在2012年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也是一个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现代节日。
展开全文
老人节和重阳节一样吗
老人节和重阳节是一样的。
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起源于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定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由于在《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因为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得名重阳节,同时也被称为重九。这个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且一直沿袭至今。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包括登高、赏菊等,其中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节日的敬老、爱老的主题。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这一天也被称为“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