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4强 - dajimy.com

钟祥,位于湖北中部,江汉中游。东与京山为邻,西与荆门接壤,南与天门交界,北与宜城、随州毗连。全市版图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

钟祥历史文化概述:

1994年,钟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名城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且一脉相承;二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是有神形兼备的明代帝王文化;四是历代文人墨客纷至之地。钟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 “大地博物馆”之美誉。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

钟祥有物可寻的历史:上可追溯到60万­——1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在钟祥潞市蛮雁山和罗汉寺都发现了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搜集到早期原始人类的打制石器。

钟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典型代表是距今6000多年的“边畈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荆州市博物馆和钟祥市博物馆曾组织过两次发掘。因其文化内涵有别与长江流域其它同时期遗址文化类型,后被考古界和史学界独立命名为“边畈文化”。后续文化类型屈家岭、石家河时期的遗址在钟祥发现有数十处之多。

钟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根据史料考据资料显示,钟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700多年。《左传》记载:“周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宣布称王,建楚王国。并大会诸侯于沈鹿(今钟祥东桥),黄、随二国不至,楚遣使责黄,而以大军击随。”这是至今见诸史料最早的有关钟祥的文字记载。

历史沿革:尧舜时期,钟祥已有石城墉基——天成石壁;春秋战国时期,城池开始营建造,为楚别邑,称郊郢、郢中;西汉时,置郢县;东汉时,设竟陵郡,依山垒石筑成方城,名曰石城;刘宋时,置长寿县。此后直到明朝的1300余年中,钟祥或为郡、县,或为州、府,从未间断,其沿革传承,自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称“钟祥”,至今已整整478年之久。

——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钟祥地处湖北省中部、汉水中游、古楚腹地,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锺祥这片沃土。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别邑,称“郊郢”、“郢中”。《左传》所载“沈鹿(东桥)会盟”、“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楚武王伐隋卒于樠木山下”、“楚子奔隋,涉于成臼(旧口)”等均与钟祥有直接的关联。《钟祥县志》所载的“郢中三台十八景“中的兰台、阳春台和子胥台和樠木山、宋玉井、白雪楼、听雪楼、阳春白雪碑等40多处楚文化遗存,屈原、宋玉、莫愁女、楚武王、楚昭王、楚襄王、伍子胥等人物故事和《对楚王问》、《风赋》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雄风”、“怨秋”等辞章典故,构成了今天钟祥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楚文化资源宝库。

我们在对钟祥楚文化方面的资料和遗存进行梳理后发现,其中属于楚文化物化文化层面的文学作品,如屈宋辞赋、莫愁歌谣阳春白雪典故等文学典故相对于青铜器等有机质器物和漆木器、简牍和丝织品等无机质器物,所占比重要大得多,也要重要得多。这是钟祥楚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钟祥楚文化的重要节点:

莫愁女

莫愁女到底是哪里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主要有“钟祥说”、“南京说”和“洛阳说”。关于南京说,早在宋代,学者洪迈即在其《容斋随笔》中进行了勘误。至于洛阳说,似乎更加牵强,冯道信先生的《论楚歌》中有极为精到的见解。追根溯源,历史上只有一个莫愁女,即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之莫愁女。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典故: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曲:传为楚国大琴师刘涓子所作,失传已久。今之所传,是清末李芳园根据《闲叙幽音》琵琶抄本所载《十样景》、《满地锦》等十首小曲改编而成,谓之《阳春古曲》。

《阳春白雪》解题:唐高宗乐官太常吕才解题称:“《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品味传承:借用《钟祥金石考·重修白雪亭记》中的一段话:“玉(宋玉)以文翰侍从叹楚诗不列国风,乃艳称歌曲,······推其志以名台名亭,亦都人之志也。然楚曲亦多矣,《激楚阳阿》、《幽兰绿水》不以名台名亭,而独取《阳春白雪》,岂不以莅民敷政有其仁如春者乎,律身持己有其洁如雪者乎!则台之亭之者,非徒标郢中之胜,似亦借以风有为者”。今天,《阳春白雪》“莅民敷政仁如春风,律身持己洁如白雪”之精神,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宋玉《兰台·对楚王问》中首提“阳春白雪”,到现在已过去了2000多年时间,这似乎离我们已十分遥远,但所幸我们还有清人留下的、现珍藏于钟祥市博物馆的“阳春白雪”碑,因其饱含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2005年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根据钟祥纯文化的特点,我们的《陈列大纲·楚郢风流》中更偏重于钟祥楚文化的个性特征,突出人物故事和文学作品精神内涵的展示。

——神形兼备的明代帝王文化

明弘治七年,兴王朱祐杬就藩钟祥,正德二年,生世子朱厚熜于兴王府。正德十六年,朱厚熜以“兄终弟及”之祖训,继堂兄朱厚照之位进京称帝,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十年,嘉靖皇帝朱厚熜以“钟聚祥瑞”之意命名家乡“钟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齐名。经“大礼议”之争,改兴献王为“兴献帝”,并相继在家乡大兴土木,以示彰显:改建王墓为帝陵,增建王府之世子府,兴建纪念建筑元佑宫,修缮宗亲茔园等等。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钟祥独有的明代“王府”(兴王府)、“宗庙”(元佑宫)、“帝陵”(明显陵)、“王墓”(郢靖王墓、梁庄王墓、岳怀王墓)体系完整的明代帝王文化资源,使钟祥的传统文化显示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嘉靖皇帝出生并由此派生出的明代帝王故事,对钟祥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及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明代帝王文化遗存,是钟祥历史文化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必须大书特书的重要部分。我们的新馆建筑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是“明代帝王元素”。因此《陈列大纲》将她作为了新馆陈列的主题内容。

——历代文人墨客纷至之地

唐宋以降的数百年间,文人墨客慕锺祥之名纷至沓来,史载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韩愈、李商隐、皮日休、王安石、郑板桥等,赴郢中游览咏赞者不下百人,他们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珍贵的书画墨宝,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文景观,极大地丰富了钟祥历史文化的内涵。

相对丰富的馆藏文物,市钟祥市博物馆独步县市级馆的优势资源。《陈列大纲·名城精粹》部分将予以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