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船舶的龙骨结构是造船业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对世界船舶结构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欧洲船只于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有人曾经对中西方的古代船只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古代船型种类繁多,但是大都具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船型的最宽处在中部靠后的地方,而不像西方船舶的最宽处在中部靠前的地方,或者在纵向中轴线的正中处。欧洲人认为他们应当按照鱼的外型来造船,而中国人却认为应当按照在水面上浮游的鸟的外型来造船。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的船舶不但最宽处一般在中部靠后的地方,而且有些船名就是用鸟来命名,甚至在船头上画上鸟的图形。中国古代的船舶设计,一般来说是沿袭师徒或父传子的传统,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造船工匠在造船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各种船只的结构、尺寸比例、特征和性能等了如指掌,有些工匠还绘画粗略的图样和简单的符号。关于中国古代船舶的设计,我们可以从清初赶缯船的设计里了解到大概的情形。
赶缯船是其中一种福船,集福船的设计和建造精华于一身。建造赶缯船最关键之处是确定龙骨,工匠要先决定龙骨的长度,再按比例决定首龙骨、中龙骨、尾龙骨的长度,接着决定龙骨两端起翘的弯度。然后选取龙骨的前、中、后部安置横梁的几个位置,在两边对称地确定船的上下宽度,然后确定横梁和其他部件,从而构成船体的基本线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