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4强 - dajimy.com

野生菌根据是否可以食用大致可以分为可食用菌(无毒)、条件可食菌(有一定毒性)和不可食用菌(有毒、剧毒)三大类。

可食用菌(无毒)

干巴菌、青头菌、鸡枞、松茸、松露等是无毒菌,可放心食用。

条件可食菌(有一定毒性)

指的是通过正确的烹饪方式可以降低和破坏其毒素成分,从而可供人们食用的菌类。这类菌子若加工不当、未完全烧熟煮透,进食后会引起呕吐、腹痛、腹泻、见“小人人”等症状。例如野生见手青。

不可食用菌(有毒、剧毒)

有毒不能食用的野生菌有很多,即使加工后也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许多毒菌子外形与可食用菌极其相似,光凭外观根本无法准确判断,是坚决不能食用的。云南主要有两大野生菌致命杀手,一个是剧毒鹅膏,包括致命鹅膏、黄盖鹅膏、灰花纹鹅膏,另一个是亚稀褶红菇(火炭菌),还有一些有毒种类和毒性不明的野生菌,食用后可能会发生中毒,风险较高,不建议冒险食用。

这些菌子可以吃

青头菌

学名变绿红菇,生长在松树或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地,雨季来临时,在沟洼地带最容易发现其踪影。菌体幼时呈球形,成熟后伸展变扁平,中心浅浅下凹,表面呈浅绿色至灰绿色。菌体厚实,菌肉及菌褶为白色,有一定保健和药用价值。青头菌的食法甚多,以烩、炒、烧、煮为宜,入口嫩香滑腻,香味悠长,有浓郁的大自然清香气息。

《滇南本草》中有对“青头菌”药用功效“气味甘淡、微酸、无毒,主治眼目不明,能泻肝经之火,散热舒气”的记载[1]。

[1]兰茂,1959.滇南本草.于乃义、于兰馥整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657

(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

奶浆菌

学名多汁乳菇,夏秋季散生、群生至稀单生于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常与松树形成菌根。菌柄中空,菌盖呈黄褐色至深褐色,因菌体掰断后渗出乳白浆汁而得名,分为粗褶奶浆菌和细褶奶浆菌两种。经典做法是以热油爆香蒜片、辣椒后,加入手撕菌块大火快炒。

(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

黄牛肝菌、白牛肝菌、

黑牛肝菌、红牛肝菌...

“牛肝菌”一词最早出现在《滇南本草》中,是牛肝菌目多种真菌的统称,因其色滑、嫩、鲜、香,风味独特,备受食客青睐。常见可食用的牛肝菌有60余种,在云南野生菌市场上,黄牛肝、黑牛肝、白牛肝都是主力。

在所有牛肝菌中,见手青风味最鲜明,食用风险也最高,因用手触摸变青色(蓝色)而得名,由于其新鲜时散发出的香气近似葱的味道,云南人也将其称为“葱菌”,红色的叫做“红葱”(兰茂牛肝菌),浅色的则称为“白葱”(玫黄黄肉牛肝菌)。

食用牛肝菌必须炒熟煮透!

食用牛肝菌必须炒熟煮透!

食用牛肝菌必须炒熟煮透!

虽然这类菌子在官方分类中被划为“条件可食菌”,但是并非所有牛肝菌都可安全食用,部分品种含有剧毒成分,加工不当或者误食会导致中毒、引起幻觉甚至死亡。中毒的症状和类型主要为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很多人中毒后还会看到“小人在跳舞”,因此这一类牛肝菌也被称为“小人菌”。

(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

常见的野生菌中毒类型及症状(二)

1

横纹肌溶解型

·此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亚稀褶红菇属于红菇类,与红菇属中的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外观极为相似,形态难以区分,极其容易误食。

亚稀褶红菇

·主要临床表现:误食后最短在10分钟左右发病,多在1~4小时出现症状。初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6~12小时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尿蛋白,出现酱油色尿液。严重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24小时即开始出现死亡。

《云南野生毒菌图鉴》《云南省常见毒蘑菇简明图谱》)

2

神经精神型

·此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子引起。例如:丝盖伞属、杯伞属、鹅膏菌属、鹿花菌属、裸盖菇属、斑褶伞属、裸伞属等......

星孢丝盖伞

白霜杯伞

黄鳞鹅膏

亚小豹斑鹅膏

毒鹿花菌

橘黄裸伞

兰茂牛肝菌(红葱)

玫黄黄肉牛肝菌(白葱)

华丽新牛肝菌(见手青)

·主要临床表现:此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2小时,除呕吐和腹泻等胃肠炎型症状外,还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泪、幻觉、步履蹒跚、急性肺水肿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幻听、幻视、“小人国”幻觉,少数人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症状。此类病人对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死亡较少,无后遗症。个别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图片及内容摘自:《云南野生毒菌图鉴》

3

溶血型

·此型中毒主要由桩菇属毒菌引起,例如东方桩菇。

东方桩菇

·主要临床表现:误食后30分钟至3小时左右便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后期溶血的发展导致尿液减少甚至无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及贫血。严重者继发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图片及内容摘自:《云南野生毒菌图鉴》)

4

光过敏性皮炎型

·此型中毒在云南省主要由叶状耳盘菌引起。此菌形似黑木耳易误食。

叶状耳盘菌

·主要临床表现:此型中毒潜伏期长、病程长,误食后约3小时至2天内发病,病程约4-15天。中毒者皮肤出现“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针刺般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在日光下症状加重。

(图片及内容摘自:《云南野生毒菌图鉴》)

野生菌中毒的其他类型和症状请回顾

每年夏季,在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同时,因误采、误食、加工不当野生菌导致的中毒事件频发。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我们应该把好“采摘、购买、烹煮、食用”四大关卡。时刻谨记:

云菌飘香,安全不忘!

温馨提示

野菌飘香需安全食用

-“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野生菌一定不要食用。

-鹅膏属菌种类繁多,既有条件可食菌,也有剧毒品种。由于各种类外形相

似、颜色相近,极易混淆,建议不要食用。

-亚稀褶红菇与“火炭菌”(即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且经常生长

在同一环境,凭肉眼看形态和经验很难区分,极易误采误食引起中毒,建

议不要食用。

野菌美味需安全加工

-不要将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混合烹调,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素。

-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不可凉拌、生食或烧烤,避免与酒同食。

-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连续多餐和过量摄入。

大快朵颐需留一手

-在加工、食用野生菌前养成拍照留存图片,一旦发生不适,尽量保留导致中毒野生菌样本,方便就诊时医生进行鉴定和救治。

中毒急救

发生中毒后:

1. 立即就医

发现身体不适、疑似中毒后,无论症状轻重均需尽快就医,切勿拖延。

2. 保留样本

携带剩余菌类或呕吐物、排泄物供医生鉴定毒素类型。

3. 避免错误操作

·不盲目催吐,可能加重食道损伤;

·不轻信民间解毒偏方(如喝绿豆汤、生牛奶等);

·部分毒素有“假愈期”(症状暂时减轻),再次出现症状时情况将更为严重,故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就医。

野生菌中毒救治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复杂的过程,需由医生根据中毒患者进食有毒野生菌的种类、数量,潜伏期长短和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及评估,确定救治方案。结合中毒的情况可采取对症支持、血液净化、腹膜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等专业治疗,以最大限度确保中毒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急诊科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云南省职业病医院

地址及联系方式

地址:4号楼1楼

血液净化室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