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位于浐河以东,灞河以西,这里北附关中,南览秦岭,居高临下,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原。出了西安城,往东南行十余里,来到狄寨,这里便是白鹿原。
它的地势较高,是古代长安城的东南屏障,那他的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呢,白鹿原因有白鹿出现而得名,这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就连历代史籍也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途中,看到有白鹿出现,周平王就给这片地势比较开阔,比较高的地方起名白鹿原。由此可见,关于白鹿原名称的来历及有白鹿出现的历史,已是遥远的2700多年以前的事了。
后来到了汉代,汉文帝的陵寝——灞陵,就位于塬上,所以又叫做灞陵原,而白鹿原又在灞河之上,所以在古代白鹿原这一代又被称为灞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古诗《城东闲游》,“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白鹿原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是历史文化气息非常厚重的一个地方。古往今来,关于白鹿原的各种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白鹿原上的白鹿传说
在我国古代白鹿、白虎、白马都是祥瑞的象征,陈忠实先生在其小说里这样描写:“很古很古的时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足,那鹿角更是晶莹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黝黝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人们惊奇地发现:凡白鹿经过、祥光照及的地方,尽皆一片郁郁葱葱,草木茂盛,百卉竞开,毒虫殆尽,疫疠灭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带来吉祥康乐的白鹿,从此便把这原起名为白鹿原;白鹿原古时又称为万寿山,自从白鹿出现,原上便成为五谷的粮仓,这便是——白鹿之仓,即使遇到干旱,只要能长出幼苗,总会有一定收成。因此白鹿原从那时起,便流传下一句民谚:“白鹿原、长寿山,见苗收一半”,正因白鹿传说,为神奇的白鹿原赋予了神秘、悠远、厚重的特殊色彩!
白鹿原上的《白鹿原》
陈忠实老师所写的《白鹿原》是一部史诗级的巨著,小说描绘了20世纪初,以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生活着一群普通却不平凡的百姓,通过对白、鹿两大家族的历史变迁、恩怨纷争、相互依存又关系微妙的讲述,写出了关中农村白鹿原的变化与历史冲动,描叙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俗人生画卷,状写老百姓的命运际遇,传递出社会的历史基因与真谛,突出了人物精神个性,强化质补纯净的心灵特征。
相信很多人知道白鹿原都是因为陈忠实老师所写的《白鹿原》,陈忠实老师从小生活在白鹿原上,对于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老师是再熟悉不过了。在这部经典作品中,风云际会的政治文化对于白鹿原命运的影响,塑造出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展示了出了关中文化独特的层面,具有一种磅礴大气和沉甸的厚重感。
白鹿原·白鹿仓
白鹿原上有一个叫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作为西安市近郊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景区,以白鹿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根据“民俗派·更民俗”的发展理念,突破了传统民俗旅游模式,打造了“一仓两园三营地”旅游业态模式,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功能齐全、涵盖面广、包罗万象,集旅游观光、美食游乐、文化演艺、民俗风情和亲子拓展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集中展示了关中民俗文化的多元旅游特色。
展开全文
一日穿越百年文化,一仓装满天下精华。望母阁广场、白鹿原古街、大戏楼、老上海风情街、大牌楼、独木亭、亲水街、温泉房车营地、永乐大槐树民宿、航空飞行营地等多个标志性建筑和街区。在典雅别致的白鹿原·白鹿仓景区,在河边驻足,于柳荫下乘凉小憩,烟柳如云,别是一番景致。
阳光明媚的初秋,正是它最好的季节,有时间的话可以到白鹿仓里走一走,看一看这片淳朴的土地,感受它的每一粒尘,每一片土,一探白鹿原,或许你能感受到这片神奇土地上更多与众不同的魅力,历史就是由这些岁月累积而成的,他们用寂然无声的方式为我们绽放出生命的意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