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4强 - dajimy.com

此条目可参照德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5年2月14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狂猎1870年》:普法战争的战场上,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举着一面写有“血与铁/暴力优先于正义”的旗帜,左右陪伴着象征死亡的骷髅。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乘坐凯旋战车紧随其后。这位君主向场边半绝望半热情的人群展示了自己胜利的胜利者。旗帜上出现的“血与铁”——这是俾斯麦在 1862年9月30日的一次演讲中所说的。此外俾斯麦于1863年1月27日发表演讲,“强权先于公理”(Macht geht vor Recht)这句话正是出自他之口。在旗帜中,这句话被改为“武力高于法律”。这是由卡雷尔·克利奇(Karel Klíč)于1870年12月25日为奥地利讽刺报纸《跳蚤》(Der Flea)绘制的漫画[1]

“铁血演说”(德语:Blut und Eisen)是一种语言意象,其早期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铁质武器。在德国该术语主要自拿破仑战争以来一直被使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血与铁”与通过军事手段建立德意志民族国家或军事强国的理念联系在一起。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宪政冲突期间,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在普鲁士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发表的演讲使“铁血”这句口号发扬光大。无论是首相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将这对词视为俾斯麦政治的一种策略:“铁血”的目的是通过外交政策的成功来分散人们对国内政治紧张局势的注意力。

在三场德国统一战争的影响下,这个词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建国神话。俾斯麦因此用“血与铁”暴力打破了欧洲其他列强对统一德意志国家长达数百年的抵抗,并通过共同的武器将德意志各邦焊接在一起。德意志帝国社会中军队和专制国家的统治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种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铁血”代表了右翼极端势力与实力弱小的魏玛共和国政府的历史对比。国家社会主义者试图将自己置于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外交政策传统之中。

历史[编辑]

1862年,普鲁士议会拒绝通过威廉一世国王提出的增加军费要求,国王遂委任俾斯麦为首相兼任外相。数日后,俾斯麦在议会预算委员会前,强调准备军事的重要。他的演说总结如下:

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地位,不取决于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取决于它的力量……普鲁士必须集中力量,而且维持力量以待适当时机,这时机来临了好几次,也离开好几次了。自从维也纳诸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划分得太差了,不利于健全政治。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和1849年的重大过失),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2]

尽管俾斯麦是出色的外交家,但他的外交政策也有时被称为“铁血政策”,因他偶尔诉诸战争,促使德意志统一和在欧洲大陆扩张。

参考资料[编辑]

^ Heinrich Dormeier: Bismarck in der Karikatur des Auslands. Auswahl, Einleitung und Kommentar. Museumsverein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Museums, Berlin 1990, S. 84.

^ German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Images: Excerpt from Bismarck's "Blood and Iron" Speech (1862)

查论编 德意志统一邦国

奥地利帝国

普鲁士王国

汉诺威王国

萨克森王国

南德四邦 (巴伐利亚王国 · 符腾堡王国 · 黑森大公国 · 巴登大公国)

更多

联合

德意志邦联(宪法)

德意志关税同盟

德意志国 (1848年—1849年) (宪法)

埃尔福特联盟

四王联盟

北德意志邦联 (宪法)

德意志帝国 (预备宪法 · 宪法)

事件

1806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1807–19 普鲁士改革运动

1814–15 维也纳会议

1814–15 德意志邦联议会

1819 卡尔斯巴德决议

1832 哈姆巴赫集会

1833 冲击法兰克福卫兵室

1848 德意志革命

1848–49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

1850 埃尔福特联盟议会 · 《奥尔米茨条约》

1850-51 德累斯顿会议

1862 铁血演说

1864 普丹战争

1866 普奥战争 · 《布拉格条约》

1867 立宪帝国议会(德语:Konstituierender Reichstag)

1867-71 帝国议会

1867-71 联邦议会

1870–71 普法战争

1871 帝国宣告成立 · 《凡尔赛条约》 · 《法兰克福条约》

人物

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

冯·施泰因男爵

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

奥古斯特·冯·格奈森瑙

威廉·冯·洪堡

罗伯特·布卢姆

克莱门斯·冯·梅特涅

符腾堡的卡尔一世

丹麦的克里斯蒂安九世

爱德华·冯·西姆森(英语:Eduard von Simson)

奥地利的弗朗茨一世

奥地利的约翰

奥地利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二世

弗里德里希·丹尼尔·巴斯瑟曼(英语:Friedrich Daniel Bassermann)

弗里德里希·费迪南德·冯·贝斯特

亨里希·冯·加格恩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森

萨克森的约翰

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

法国的拿破仑三世

奥托·冯·俾斯麦

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

赫尔穆特·冯·毛奇

德国的威廉一世

相关

阿尔萨斯-洛林

德意志民族主义

《德意志之歌》

《守卫莱茵》

《普鲁士的荣耀》

德国国旗 (吕措志愿军)

泛日耳曼主义

德国问题

大德意志

小德意志

大奥地利

德意志二元

普鲁士美德

德意志特殊道路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

命运之日

两德统一

德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