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出行之五辂车:
唐代皇帝乘舆之车沿袭隋代制度,有五辆辂车,每车驾六(六匹马),这几辆车虽然具体用途不同,但除了装饰、颜色稍有差别外,其大体形制完全相同。
具体为:
一、玉辂,青质,祭祀、纳后则乘之;
二、金辂,赤质,飨射、郊征还、饮至则乘之;
三、象辂,黄质,行道则乘之;
四、革辂,白质,巡狩、临兵事则乘之;
五、木辂,黑质,田猎则乘之。
图一、敦煌壁画148窟西壁辂车形象
图二、宋《大驾卤簿图》辂车形象
在盛唐敦煌壁画148窟西壁“诸国王求舍利”的壁画中就有有一个辂车形象(图一)。宋代绘画《大驾卤部图》中也绘制有五辂车的形象(图二),这些形象与史书(新、旧唐书、唐六典、以及宋史)记载符合性很大,宋代大体上仍然沿袭唐代制度(宋史:五辂及副辂,多仍唐旧),形象上没有太大改变。另,宋《卤簿玉辂图卷》中有更为详细的辂车形象(图三),结合敦煌壁画、唐、宋史料及绘画形象,可大体上对唐代辂车有具象了解。
图三、宋《卤簿玉辂图卷》辂车形象
对于中国古代车体结构,读者可参考刘永华先生《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一书,这里不再引述。
根据唐代史料,鉴于五辂结构形制一样,这里以玉辂为主,介绍一下其基本结构:重舆,即两层车箱,最外层可能为勾栏式;在车箱上绘制有左青龙,右白兽,金凤翅,鸟兽等图绘;车子扶手(轼)前有装饰有一金凤,扶手上挂有二铃; 在车厢前设置有鄣尘(可能为摒泥的另一说法,一种遮挡尘土的挡板);车顶有青色华盖三层,里黄,绣饰,上设博山方镜,下圆镜(可能是类似山花蕉叶之类的装饰物); 在车辕前端用于挎马的横木上设置有十二个銮(一种铃铛);车轮有树羽装饰,金根、并有红色的纹饰、车轮有双重外周(重牙)以加固平稳; 在车子左边插有旗仗,该仗有十二旒,皆画升龙,其长曳地,青绣绸杠;在车子右边插有戟仗,其仗长四尺,广三尺,图画黻文(亚字纹饰),旗首金龙,头衔锦结绶及緌带,垂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