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4强 - dajimy.com

编者按自接过《文化商丘》版那一天起,就想写写宋绣。

一直感觉宋绣是商丘古城的一块硬伤,轻轻碰触就会疼。但若小心揭去疤,她依然会刹那间灿烂如初。因为质地尊贵的,即便褴褛到只剩下底色,它依然是尊贵的。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即便干涸到只剩下河床,它依然是一道风景。

中国有四大名绣,通常意义上是指湘绣、蜀绣、粤绣、苏绣。也曾另有说法,中国四大名绣当中,要么是宋绣在列,要么是汴绣在列。宋绣有着怎样的历史演绎?与汴绣又有着怎样的纠结?

宋绣起源商丘,这一点开封人已不屑争。他们是将汴绣称作宋绣过,给出的解释是,这种绣技在北宋时发展到鼎盛期,所以叫宋绣。北宋的国都就在开封,汴绣也叫宋绣,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需解释。

现在情况颠倒了,几次大巨制、大动作过后,人家已经让汴绣“秀”出家门,几近成国粹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功夫硬了,自立门户,自开铺子,哪还管它是否根儿正?是否出名门?

日前收到一位智者的短信:“拥”字智慧。他的解读是,“拥”字左边“手”提旁,右边是个“用”。“拥”字的核心在于“用”,“不用”则没啥“用”。“拥有”很多未“使用”,“拥有”也是没啥“用”。的确,拥有与有用是两码事。就好比你端着金碗要饭,人家未必乐意给。

不单单是宋绣,商丘古城的一应文化符号,如同地表下一层一层的城池叠压,日就月将,便生长为一圈圈的历史年轮,积淀为一样样的文化矿产。这里“丹心照汗青”的名人灿若星河,“风景这边独好”的景点星罗棋布;这里五步一古迹十步一胜景,一景一传说一人一传奇。而问题已不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如何用好。

商丘宋绣

喜欢流连宋绣店,悦目的是一件件直逼真人、真风景、真动物的工艺品,赏心的却是无比的动态美感以及无限氤氲其上的文化气息。宋绣与商丘的渊源在哪里?在百度百科上,对宋绣的注释是:

商丘手绣亦称“宋绣”。北宋时,宋绣曾风靡汴梁,畅销全国。近现代的抽纱刺绣产品,织工细致,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彩素雅,手感柔软。商丘刺绣又分手绣和机绣,其品种又分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主要产品有生丝台布、刁平绣、棒锤花边、归德花边、万丝绸被面、富丽丝台布、礼拜帽、勾针衣、窗帘、盘垫、床罩及各种装饰品1600余种。商丘市工艺美术厂生产的麻布、银边台布,获河南省1985年优质产品奖。商丘市抽纱工艺总厂生产的勾针台布和马甲式喇叭裙,1984年获河南省轻工产品优秀奖。商丘抽纱制品已成为河南省重要出口商品。

此外再有介绍商丘宋绣的文字,就大同小异了。由此,很难感受到宋绣历史、文化、技艺等的悠久和厚重。事实上,早在商汤灭夏前,这块土地上就已发展有养蚕、缫丝、刺绣业了。

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商汤时,夏桀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仅女乐就有三万人,而且“无不服文秀衣裳者”。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汤采用大臣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妇女日夜赶制“文绣”,用来换取夏人的粮食。通过发展商业贸易,商族的粮食日益增多,国力日渐强盛,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很难说与商丘毗邻的开封,汴绣的传承,完全撇得开宋绣。然而在网上搜索汴绣,那种“乱花迷眼”的标题和文字,已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春潮般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北宋国都开封的大相国寺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竟夸华丽。”

1959年,一位叫王素花的民间工艺艺人在王少卿大师的配合下,将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举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移植成第一幅绣卷,作为河南省建国10周年的献礼送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并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中。

1990年,王素花从开封汴绣厂厂长的位子上退休后,在王少卿和亲戚朋友的鼓励下,建起了拥有180个绣工、4个省级工艺美术师、6个高级工艺师、12个工艺师的开封艺苑宋绣工艺厂。所绣《清明上河图》在2003年获全国“工艺美术一等奖”。中国首幅刺绣长卷、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在2002年第三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最高奖——金鼎奖金奖,《韩熙载夜宴图》、《百骏图》、《五牛图》等作品均获金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别人登顶成功的征途上,我们能看到缺失,一定也能看到方向,并获取力量。

在“锦绣襄邑”中寻觅宋绣的身影

宋绣的文字记载,既然能找到的文献支持很有限,不如另辟蹊径,哪怕是只窥探到它的一个侧影。

记者前两年写过一篇文化文章,叫《锦绣襄邑与丝绸之路》。“襄邑”是今商丘睢县的别称,为东汉地名,古属兖州陈留郡。当初的襄邑处在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利于桑树生长,这为襄邑丝织业的极度繁荣提供了极其适宜的自然条件。

许慎《说文解字》中“锦”字,就是“襄邑织文也”。可见汉代的锦,在襄邑出产之富。据说,东汉明帝率领大臣祭天地,穿的都是五彩花纹的服装,这是陈留郡襄邑献给皇帝的贡品。

中国养蚕业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在4000年前,不仅能养蚕,还能缫丝,并能织出最原始的帛。到了商代,作为手工业的蚕丝业已相当发达,不仅在织帛技术上有很大改进,品种也增加很多,丝织品此时得以高度发展。襄邑所产的美锦,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驰名遐迩,且在工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能将这一成就呈现出来的,是一幅《璇玑图》,841个字织在八寸见方的锦上,用文字织成回文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成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1000多首,才情实在妙极。

据《晋书》记载,创作这幅《璇玑图》的东晋前秦女子苏蕙,今陕西兴平人,善属文,其父苏道质做陈留令,她随父在陈留襄邑住过。由此可推想其在织锦之乡必学得一手织锦技艺,绣得令人叹为观止的《璇玑图》,也就不足为怪了。

西晋时辞赋作家左思《魏都赋》里,提到北方名产有“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如此有地位、有影响的襄邑锦绣搭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这是极有可能的可能。我们是不是能够这样推想,在“锦绣襄邑”辉煌的行进中,有一个影子随时可以呼之欲出,那就是宋绣。

自古以来,很多时候襄邑是商丘不可分割的一块“肉”,就是开封也与商丘不可分割过。6000年前开始的养蚕业,到了商代蚕丝业已相当发达,作为三商之源的商丘,商人、商业上的贸易,不会仅仅是农副产品,织锦、布匹也应在交易之列,甚至是将养蚕、缫丝、织锦技术一并传播出去。商文化的丰富,商文明的博大,由商丘这块高地传向四面八方。

宋绣之所以称宋绣,是因为商丘古称宋国。如果宋朝时才称宋绣,那么这样一种绣技前几千年已经辉煌无限过,何以没有名字?

展望宋绣

展望是美好的,尤其是对宋绣。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寻常意义上理解,没有粒米,巧妇泪花花儿流尽,终将束手无策。那反过来说,米有了,纵然不是巧妇,也能淘米下锅,哄饱人的肚子。可见,有无米面,不是检验巧妇的标准。无米却能成炊者,才真正称得上巧妇。事实上,何谓有米无米?还不是靠巧妇无中生有?无而胜有?有而更优?这就叫创新!就叫创意!

展望宋绣,前程似锦。因为有太多的“米”可供“巧妇”们出产宋绣精品、珍品。这些“米”就是商丘古城极为优质的文化。将商丘富有国家影响的文化名人、文化事件搬上宋绣,它们的光芒将互相辉映,互相成就。况且“米面”可以不局限于商丘。

目前以商丘特有的符号为内容的宋绣产品,主要有桃花扇、商字、王亥像等。桃花扇的影响在此不必赘言了,商丘另有一幅国宝级的书画真迹——《五老图》,它的国家影响、国际影响以及美术价值、历史价值,至今不为我们商丘所识。

《五老图》又称《睢阳五老图》,目前被美国几家博物馆珍藏,上海博物馆珍藏有临摹品。《五老图》“五老”德高望重,德、才、寿兼备,备受人们敬重,为当时睢阳画家(宋人)创作。成图时,五老都还健在,并分别为图题诗抒怀。

原画为绢本设色,手卷,原五人像后各有七律诗一首,另有殴阳修、晏殊、范仲淹、韩琦、邵雍、文彦博、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黄庭坚、苏辙等18人的奉和诗,还另有56家观识和题跋。

《睢阳五老图》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名迹,从北宋时算迄今将近一千年,其流传虽然曲曲折折,但名人大家不断为之题跋作序、写诗、复制、装裱,简直是一部中国名画小史。如今,历代从绘画、砖雕、木刻、刺绣、陶瓷等方面借《睢阳五老图》开发出来的东西,已经又成了文物。

除《五老图》外,能与开封清明上河图媲美的,当数梁孝王的三百里梁苑了。三百里梁苑即是天下文人的难圆之梦,更是出游者热切向往的胜景佳地。将《五老图》、三百里梁苑等开发成宋绣形式的旅游礼品,将很有价值,很受欢迎。能让人圆梦的东西,怎能不会是好的?

目前,汴绣以商丘文化为卖点的产品有:桃花扇、西陂六景图、商字雕塑等。

作者简介

班琳丽,笔名班若,197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两部,诗集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作品发表在《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绿风》等刊物。《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小日子》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等。现居商丘。

完文章作者:班琳丽

总策划:张凤玲

统筹:周小琦

原标题:《商丘文史|宋绣:揭去疤依然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