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户晚期至明治时期的雕版印刷浮世绘到当今数码时代被广泛使用的电子书,“说故事的能力”版块从技术史与文化根源的角度探讨了漫画的发展和变迁。一个大型铁臂阿童木塑像被摆放在展厅显眼处,体现了漫画业所带起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效应。
手塚治虫的阿童木还被选为 2020 年东京奥运会与残奥会的官方形象大使,同时担任大使的还有在本次展览中出现的《妖怪手表》里的地缚猫、《美少女战士》里的月野兔、《龙珠》的悟空、《海贼王》里的路飞、《火影忍者》里的漩涡鸣人、《光之美少女》和《蜡笔小新》。
根据澎湃新闻翻译的大英相关新闻稿中,如下信息或可具有较大启示意义:
“日本漫画往往最初在报纸或杂志连载。其对文本的依赖性相对较少,多通过表现性的线条以及个体角色的视觉发展创造叙事,形成一种沉浸式的视觉语言。日本漫画易于携带和阅读,常常出现在书店甚至便利店的货架上,其传播力远超西方绘本。在日本,漫画被认为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几年前日本学者樋口祐一甚至写过一篇题为‘你是一个坏父母吗?’的文章,指责那些拒绝让孩子接触漫画的成年人。”
在这里,“沉浸式”语言的提出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二次元文化的魅力。
Toriyama Akira (b. 1955), Dragon Ball, 1984–95. © BIRD STUDIO/SHUEISHA.
事实上,大英博物馆举办日本漫画展并非首次,早在 2015 年大英博物馆举办“现代漫画三世代”展就展出了千叶彻弥、星野之宣、中村光 3 位漫画家的作品,当时的参展漫画家星野之宣就认为,这将启动新的文化对话。
Golden Kamuy, by Noda Satoru, created from 2014 onwards, is a hugely successful manga – and now a popular anim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 Satoru Noda/SHUEISHA.
与这两年中国国漫 IP 所承载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定位相比,日漫则一直致力于去国界化(无国籍,mukokuseki)的文化理念,且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兴起并普及全球化浪潮中兴起。
包裹在日式视觉语言外衣下,内容非常多元、拒绝文化单一性的动漫文化,使得日本能够成功做到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时下科幻电影大热的“赛博朋克”风格也源自日本的视觉文化,被视为“赛博朋克”风格鼻祖的 1982 年版《银翼杀手》,背景就置身于东京街头。
↑《银翼杀手》中的东京街头大厦
《银翼杀手》的女主在东京街头的留影→
去年卡梅隆导演的新作《阿丽塔:战斗天使》祭出电影技术新制高点的利器,而《阿丽塔》的故事原型来自日本漫画《铳梦》,难怪豆瓣上有热评说:“卡神用时 20 年、耗资 2 亿美金、组建上千人团队、动用 3 万多台电脑,就只是为了向全世界安利自己热爱的漫画而已。”
日本漫画《铳梦》& 《阿丽塔:战斗天使》
再换一个话题。我们都知道 2020 年的奥运会即将在东京举办。前阵子社交网络上刷屏的是日本为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根据各参赛国家的国旗设计了量身定制的漫画形象,广受好评。
2020东京奥运会 中国国旗🇨🇳漫画形象
2020东京奥运会 澳大利亚国旗🇦🇺漫画形象
2020东京奥运会 日本国旗🇯🇵的漫画形象
再早些时候,2020 年东京奥运宣传片也一度在全球社交网络收获一片好评。这真的要“OMG”了,感觉日本一推一个火,大家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就像人人都喜欢的草间弥生和她的波点,以及艺术市场傲娇的宠儿村上隆,也已经在凡尔赛都做过个展了,和 LV 的联名合作也比“最贵在世艺术家”杰夫·昆斯都早。所以我们都想问,为什么日本的文化和艺术这么厉害呢?
当然,文化是肯定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挂钩的,这一方面,日本本身的国力就不用说了。而早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因为东风西渐的热潮,浮世绘已经火过一波了,基本上我们当代的文化成型的根就在那一段世纪之交的时期,所谓“现代化”也是从那个时候冒出来的理念。所以今天的社会、世界格局、文化品味大体上就是那个世纪之交“裂变”而来的产物。
Poe Clan, on the cover of flowers magazine, was created in July 2018 by Hagio Moto, who is a pioneer in shōjo (female) manga. © SHOGAKUKAN INC.
这个百年话题要深挖可以讲很多。在这里呢,还是用更通俗的观点来分享我个人的看法吧。
首先,日本当代流行文化本身就有卓越的想象力,并且善于利用象征符号的表达,有着深厚的卡漫文化积淀,加之一直走在世界前沿的数码技术和电子产业以及互联网先进技术,二次元的文化发达自然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视觉语言上,简单直观、通俗易懂,色彩活力、人物饱满,一瞬间让人印象深刻。
活力饱满的色彩是最大的吸睛元素
即便是国家层面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也是如此。如 2020 年东京奥运会的宣传短片中,之所以惊艳,不仅仅有大家熟悉的那些流行文化的符号,还有一种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差异的乐趣。比如,油伞和现代伞(日本的伞也很受国内欢迎呢),榻榻米和现代卧室,剑道和魂斗罗,招财猫和 Hello Kitty,浮世绘仕女和初音未来,能剧和偶像少女组合的演唱会、奈良飞鸟寺和东京塔、陶瓷和玻璃……
2020 年东京奥运会城市宣传短片
浮世绘 VS 虚拟歌手
我也有和一位已定居日本的学姐交流过有关日本二次元文化流行的看法,她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很有意思,她认为可能正是日本人的日常太细致了,所以其实活得挺累的,需要二次元治愈;毕竟,活在虚拟世界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救赎方式。
而且往大里说,日本作为岛国,自然资源和各种土地资源也很匮乏,所以他们才努力发展制造业和流行文化,且极为注重文化的包装和推销。
CLAMP《圣传》
我们再来说我们这边发生的一些事儿。
上半年的魔都,在告别漫长阴雨连绵的冬季之后,随着魔都大地一同复苏的还有当代艺术展览的热度,复星艺术中心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与油罐艺术中心“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先后亮相,加之之前已热了好几年的话题展“雨屋”,民间有言:“全球三大网红展齐聚魔都!”——这 2/3 的名额便来自日本当代艺术。
发现了吗?“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和 teamlab 所强调的“水粒子”,看起来都是和“波点”有关,波点在日语里被称为“水玉”,最早日本传统和服上的图案。后来波点被运用在艺术中还是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运动(Pop Art),“波普之父”利希滕斯坦的画面中就是一个个如同像素的点。
也因此有人说利希滕斯坦的波普艺术是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我们再回看文章开头提到的大英博物馆的日本漫画展,其中有一个版块专题的标题是“葛饰北斋:日本漫画之父”(Hokusai:the father of manga)。可见浮世绘在西方社会尤其是文化艺术圈的地位。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波点痕迹非常明显
Georges Seurat,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le de la Grande Jatte
而 teamLab,无非是在卡漫的基础上,利用了日本同样先进发达的数码科技技术,高清逼真的成像和音效构建的场域装置。这本身就很日本。
那么,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们童年记忆中是否有那么一部深深影响你的日本漫画/动画作品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